按央行公布的数据,2014年我国货币发行量M2为120万亿元,2018年或超200万亿元。
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。
2015年2月4日,央行(PBOC)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(RRR)0.5个百分点至19.5%。
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。其中,对农村金融机构额外再降低1个百分点。
官府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出台,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,防止进一步的通缩有积极的意义。
可以预见,根据官府一贯的“矫枉过正”风格,后续金融政策会接二连三的出现,降息降准的事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经常发生。降息的作用主要是鼓励投资,M2与降准有异曲同工之妙,就是钱多了,结果是神马东东都值钱了,唯独钱越来越不值钱。
有猪油可能要说,官府搞他们的事,我们养我们的猪,应该没有关系吧,不是说猪价由供求关系觉定的吗,和宏观经济又有神马关系?可以肯定的说,猪价高低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一定的关系,纵观前些年的猪价起伏,留心的猪油可能会发现,猪价高位运行时往往是国家整体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,具体表现为GDP与CPI双高,就业充分,无论是2008年还是2011年,都具有该特点。
这种重合现象也不难理解:经济高速发展就业充分,庞大的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有所增加,用于生活可支配收入必然增加。这种现象在农村可能表现尤为突出,有活干了,挣到钱了,就多吃点味美价廉的猪肉。所以居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猪肉需求。通货膨胀更是直接推动猪价上涨,通货膨胀是猪价上涨的原因,CPI高和猪价上涨没有必然关系,或仅存在数学计算关系,希望专家们到时别把高通胀的罪责归咎于猪肉。顺便说一下,房价不在CPI的统计之内,所以房价上涨“不会引发通货膨胀”,这是中国经济专家的一大创举。
随着国家积极的宏观政策出台,不远的将来,通货紧缩将得到遏制, 就业压力有所缓解,GDP保持7%左右的增长,居民收入呈递增的趋势。所有这些对于猪价的提升都是利好消息。自去年至今年年初母猪存栏持续减少,使生猪供应日趋减少,可以预见,如果四月份母猪存栏全年最少,那么十至十二个月猪价将达到本轮猪周期的高峰,如果加上宏观经济对猪价的推动,高峰持续时间会有所增加,峰值或进一步加大。个人觉得猪价高峰会在大多数猪油看到希望上母猪后的10至12个月后结束,即45月份上的后备母猪生产的第一胎膘猪上市开始猪价下滑(根据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有经验的猪油应该能认识到。仅是个人观点,不一定正确!)。当然,这种情况是否会出现还取决于官府对猪价的调控政策,我们养猪人多么希望官府能多打击猪肉走私、少进口洋猪肉啊!
去年猪价持续走低原因很多,已有有很多网友作了恰当的分析。我认为去年猪价走低和经济发展持续下滑有一定的关系,当经济增长率下行时,单一商品逆势上涨的可能性应该减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