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,一打开电脑就被一个消息震惊了,嘉兴一对空巢老夫妇被发现双双在家离世,丈夫老陈赤裸趴在地上是意外死亡,而老太太仰面躺在床上则因无人照顾,死于脱水和饥饿。他们的独子在上海工作,3个星期没有打通家里的电话,回到家中,父母都没有了气息。这场悲剧发生在10月25日晚上,据法医鉴定,老陈去世已有10天左右,而老伴去世离被发现时才一两天。据推测,最大的可能是,老陈因触电等意外而亡,而老太太,则因无人照顾,死于脱水和饥饿。
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看到这则消息,内心不禁一阵阵心痛。很难想象这期间发生了什么,无人照顾的老人只能躺在床上,忍受饥渴,一步步走向死亡。叫人不禁责备:3个星期没打通家里的电话,都不着急回去看望,不知道身为儿子的陈先生这段时间是怎么安下去心工作的。不过想想,当陈先生看到双亲同时离世的场景,一定是追悔莫及,甚至悔恨终生,恐怕没有人比他更难过了吧。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
事已至此,对当事人来说,再过多讨论谁是谁非,已于事无补。但对更多人来说,此一事件的意义绝不止于围观之时的愤怒与悲悯。从为人子女的角度而言,当事人迟缓的态度,照顾父母未尽心尽力的行为,都是一面人伦之镜,促我们每一个人对照这起事件,反思自我,对父母的关心是否已尽心尽力。或许,生活的沉重,的确令我们压抑不已。但至少从关心父母的角度而言,多打几个电话,多几分对父母的了解,多一些具体的行动,并不需要过于昂贵的代价。生活很无奈,生活很不易,再辛苦再不易,奔波不还是为了家人,辛苦付出不还是为了家人,他们不在了,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?
孔子曾说: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大概意思是说,父母在世的时候,不出远门去求学、做官,万一要出远门,必须有一定的去处。对孔子而言,父母健在时,子女的义务,便是在家陪伴父母,与父母共同生活。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: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,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,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,等等。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,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,所以孔子特别强调“游必有方”。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。对父母尽责,个人理解,是让父母了解你的情况,不让父母为在外地的你担心的意思吧?不远游,是因为古代交通通讯落后,父母的健康以及家事,子女远游后难以及时了解和应对。现在交通发达,交流便捷,远游不是不行,但必须在外地及时问询家事和父母健康,及时向父母汇报工作生活中的进展,不使父母为你担心。
去年大三一结束,得知大四没有课,我就朝着一心向往的深圳狂奔而去。每一次跟爸妈通电话,我总习惯报喜不报忧,但尽管如此,他们口里心里仍是满满的牵挂。直到有一次,性格坚强的妈妈哭着说很想我的时候,我突然觉得妈妈越来越像个孩子,她真的慢慢变老了,多需要有人陪在身边守护,而我早已不再年幼,我不只是有梦想,还有责任。再喜欢一座城市,城里没有爱的人,只是喜欢,再讨厌一座城市,这里住着深爱的人,就会深爱。
也许因为太年轻,内心偶尔还是会有一些不安分的想法。有时候看到同学发的南方城市的碧水蓝天,总心向往之,有时候听到同学有意无意晒出的高薪,内心还是会冒出一两个很冲动的念头。但转念一想,有什么事情会比随时都可以见到爸妈哥哥更幸福?一家人在一座城,做着各自喜欢的事,随时相聚分享彼此的快乐和成长,很知足,无悔当初的选择,因为每天都可以安心工作,每天可以享受这世上最幸福的事。
父母在,不远游。父母在,我们才有家。世上最美好的事是:我已经长大, 你还未老;我有能力报答,你仍然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