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“丰收悖论”与养猪

  小学的时候,读过叶圣陶先生的《粜米》一文,文中那些撑乌篷船农民们的命运在他们丰收的一刻就已经注定,即使流再多的泪水,米还是要卖掉。这就是所谓的“谷贱伤农”,之所以谷贱,是因为丰收。在西方的经济学观点中,有所谓的丰收悖论,即丰收的同时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。
    丰收悖论的成因何在?萨缪尔森用需求弹性分析了这种矛盾现象。他认为:“答案就在于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弹性。”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概念。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,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;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,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。一般说,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,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。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基本粮食作物(包括猪肉)缺乏需求弹性。因而,就这些必需品而言,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。也就是说,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,但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。因此,供应量的增长反而使全体的总收益下降了。
    根据上段资料可以看出:猪肉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缺乏(并不是没有)需求弹性,即猪肉价格下降对扩大需求影响不大。生猪供给的增加拉低了猪肉价格,而消费者并没有因为猪肉价格低而产生过多的消费。
    据资料显示,我国养猪业技术水平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,从原来的每头母猪年出栏育肥猪十来头,到现在出栏十六七头,与叶圣陶先生文中的“多收三五斗”何其的相似,即便去年猪价再低,养猪人还是要把猪卖掉的,因为要腾出钱来养下一批猪或者还上欠下的饲料款,明知道亏钱还不得不卖,其中的无奈、痛苦与煎熬是外人难以感受到的!
    对于黑色2014,兽药厂家辉煌药业集团兽药原料部论坛有关于养猪收益的调查,大部分受调查者都是亏损或微利,这或许是“多收三五斗”后的真实写照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