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永远不死的传说

   家庭式养猪,又包含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形式和兼养的形式。
        道理就在此不用多说了,只要是同行中人,没有不明白的。有人很可能会说,这样养猪的缺少技术。我就奇了怪了干嘛养少了就肯定没技术养多了就肯定有技术了呢?难不成养猪技术与所养的猪只头数成正比?都快别故弄玄虚了吧!你说你的技术都是从哪里来的?无非就主要是从书本来的从实践中来的从对别人的观摩中得来的吧?那么,人家养少一点为什么就不可以通过以上路径得到技术呢?
       我很赞成双胞胎懂事长鲍洪星的观点,家庭农场将是中国最主要的养猪模式。而且我补充一下,只要人家肯养,那些农村中家庭兼职养猪人,更具优势!有人会说,养三几头母猪或三几栏育肥猪还不如打工,那是你的观点。中国人有个勤敛节约的习惯,一辆漂亮的轿车停在别墅洋房式的家门口。衣着简补的主人提个破旧的胶桶,走出家门去喂猪这种场景我见到的不止一处。珠三角发达地区有的是。人吃饱不浪费,食品的下脚料拿来养猪是中国人优良的传统之一。别以为口袋里有两钱就以各种名义糟蹋粮食。思想灵魂深处的污染远比猪屎猪尿和猪身上的臭味儿更肮脏。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更为农户养猪带来无限的便利,一应用品如兽药器具,饲料等等,都可以通过网购轻易得到且价格合理,大规模采购的优势日渐被电商侵蚀。食品下脚料加饲料作为猪的主食难道不是很合理吗?
     鲍洪星说家庭式养50头到500头基础母猪场将是方向,那是他作为企业家对其企业潜在目标市场的定位。作为饲料行业的杰出人物,他对行业的考察分析应该是可信的。他在谈到解决污染的问题时,列举的国内外例子,都是直接返田。简单实用可行,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养种模式而己。
     让我们拭目以待,以家庭式为主体的养猪模式以前是以后还是行业的主体。大公司的运作,比如声名赫赫的广东温氏集团,她就很看重家庭式养猪,从而不遗余力去运作这个市场。
 所以我说,家庭式养猪,将继续她不死的传说。